天美考研|中美史 明清名词解释知识点·双林寺韦陀塑像
更新时间:2022-10-17 10:49:49
双林寺韦陀塑像
双林寺保存有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大小彩塑2000余尊,大的高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十厘米,人物类型分菩萨、罗汉、金刚、天王、仙女、童子等等,风格特异,造型精美,表情生动,放诸世界,亦不多得。其中,千佛殿、菩萨殿内的悬塑为明代作品,罗汉殿、释迦殿内的塑像为宋元作品。罗汉殿内18尊罗汉像,没有追求宗教性质作品天然的肃穆庄严风格,而显现出人生的情绪来,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释迦殿背后的观音侍女塑像,线条优美,体态轻盈,神态娴静,仿佛真人再现,生活气息也十分浓郁。
双林寺韦陀塑像是一个英俊的青年将军形象,身披甲胄,紧锁眉宇,深沉的眼神中流露出刚毅果断的性格,具有外围内秀的神采气度,也是双林寺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塑像之一。
韦驮像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纵观韦驮整个身姿,从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韦驮塑像的“不动之动”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