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天津美术学院本校生跨考上岸经历分享
更新时间:2022-05-08 15:47:32
天美视觉传达专业跨考国画书法专业
初试政治60 英语44 史论141 创作128
问,你是什么时候准备考研的?
我是从二一年的九月份开始准备考研,就大三的上学期
问,你为什么想要跨专业考研书法呢?
因为我觉得就是我现在报考这个专业更适合于我自己建长期发展,而且就是我更喜欢这个专业。
问,那你在考研备考过程当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嗯,肯定是有一性定的困难的,关键的是我是跨专业报考的。一个是不清楚考试内容在那考什么,另一个是不清楚这个专业导师更倾向于去哪个方向的一个风格,或者说是这个专业导师更看重的那个点,这些呢都是我所欠缺的,所以呢我就报了咱们的机构。
问,同学英语怎么学的呀?
答,我英语考了44分,我英语是自己学的,我本身英语水平也一般,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方向,就得付出想办法办成了。
问,你的美术史论的准备中有什么困难吗?
关于美术史论呢我之前就比较喜欢,但是我自己看的是比较零散的没有系统性的。于是呢开始跟咱们的课程,这些课程把我之前所学的这些知识点都串联了起来,串联起来之后也是方便我自身的梳理,而且我虽然是考上了但是这个史论依然是不能够放下的,史论能够帮助我们走的更远,比如创作,史论的研究还是对于作品的多元深度广度有很大作用的。包括这次我的史论,初试时候考的比较高,也是因为我之前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时间比较长,然后通过咱们课程的梳理才能够顺畅的把试卷答出来 。
问:你在准备美术史论时,是按部就班的去背书还是自己去查资料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答:还是得去查资料的,学习史论的时候存在一个问题,美术史论的学习必须要有图片,就比如说中国画,如果是仅仅只是背诵理论是会遗忘的非常快的,如果是辅助一些作品,画面情况就会好很多,有个评论家陈传席先生也曾经说过:“搞史论必须要有图,没有图是讲不了史论的”。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石涛的画松柔秀拙,松大家都能理解是放松,柔是很温柔,很具有舒缓的感觉,秀是秀美,但是为什么有秀美还要有拙呢,我们知道拙是笨拙的意思; 因为这四个字是对石涛作品定质的四个字,是评论家总结出来的四个字,假如我没看到石涛的画,只看见这四个字我是没办法完全理解出来的,松柔我能理解,就是放松并且还挺柔和的,秀我也能理解就是很清秀,但怎么还有拙呢,只有看到石涛的画才能理解,他的画画的很厚重,但是有的线条他勾的是比较空灵的,特别松动,在拙里面暗藏了一种非常生动、灵动的感觉,而且就因为这个拙才能显得山水更加深厚,这些我得看到原作或者画的图片我才能够完全理解,并且能一下记住,是忘却不掉的。
如果是光一堆人名我是肯定记不住的。我们家也都是比较喜欢书画这些,就经常买各种各样的画册,其中有一个八大山人《安晚贴》画的一只猫,然后跟这个沙皮狗一样的这样的一幅作品,当时就觉得他怎么画成这样呀,当时只是知道八大山人,现在过去二十多年之后再去看八大山人的这幅画我就知道了,并且能够理解他了,认识深刻了,脑海里还能够记得当初看到的这幅画,它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对它也有一定的认识,当这个认识与书上的一切理论契合了那印象就会更深,学花鸟的同学都特别喜欢恽南田,这个恽南田,一是写生得来的经验造型比较准确,而且他还是一个文人,并且人生也比较曲折坎坷,经历比较丰富,从史论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以形写神,中国画向来讲究神韵,不拘泥,但是他的造型又非常准确,同时也没有失去中国画最基本的写神,所以我对他的看法就是造型准确还有文人情趣,史论书上说以形写神,这就加深我对着他的记忆,如果史论考试中碰到类似的,如果我忘了书上的怎么答,我也可以用自己的看法写,我对它有基本的认识就是对照书上有差的点也会不会差太多,所以说图与史论书呢就都是辅助加以深化记忆的。
所以说我虽然背,但是我从来没有死记硬背,所以一说起某个人,我有印象他的画。虽然说我是考的书法专业,但是本身我也画画,所以我就是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本科的专业设计,设计这些老师呢,有的老师研究中国文化,有的研究瓦当,有的研究画像砖,后来跟他们交流我虽然不写这些,但是汉代的东西有一种纯真、质朴、原始的美,汉代所蕴含的生命的律动感和张力的美是后来所不具备的,因为随着时代发展修饰醒的东西是越来越多的。
我们学院老教授孙其峰先生,他写的隶书,早年就是规规矩矩的写汉碑,《张迁碑》、《礼记碑》等,到了80年代汉简的图片流入到他们的手里了,就把汉简的味道融入到他的隶书里,一下就成了自己的风格了,非常成功,而且汉简中非常真挚的情怀跟我说的我们设计老师所追求研究的瓦当、画像砖是一样的,这些都是相通的,包括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有它们自己的一些章法,那么这些章法有的用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有共通之处,怎么让画面更舒展、疏密关系、大小关系、点线面的穿插古人也许不这么叫,他也是有另一个称呼,但是他最后达到效果,那我只知道它的内核了,万变不离其宗。
问:在机构学习的时间内两位老师对你的帮助你觉得是在哪方面?
答:这两个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他们有他们各自的想法,就拿何老师举例
何老师跟的时间比较长 ,在何老师的帮助下将中国书法史串联了起来,何老师与任老师两个人的这个风格不一样,两位老师的艺术风格就是一个柔和一点,一个就表现力更强一点更有张力。那么,我就游走于这两个人之间看两边我都知道了,然后我在保持一个中间的中度,然后到最后看我适合的方向,比如我跟任老师写魏碑就比较多,北碑我之前写的就比较少。考试需要我就开始练。学到这些东西已经会了这些东西融合到一起。那么就能开始一种新的尝试,后来写了很多的大字,然后还有就是对细节把控,我因为之前写的比较多,可能对细节的精到程度没有那么深。那么,就在这两位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加深。比方说临帖的话,就一个字一个笔画的去对。那这样其实已经超出了这个考试本来的要求水平,但是有这样才能保证,就是说考试的时候,游刃有余卡。万一有什么样的变动,我才能够很得心应手的处理。我也是美院出来的,第一个本身就是会比较严谨认真,从始至终我都是认认真真的做这也是学院的特点,第二个是更加抒怀一点,更加注重感觉与出来的效果,比如说拿米芾来举例,怎么样把他的笔法筋道给表现出来,如果写比较宽的北碑的话,怎么把它雄浑豪壮而且特别苍茫的感觉写出来,怎么在较小的格子里把它正大气象给写出来,我的理解的话,那我肯定就固有的按照我自己的习惯去写,只有是我接触更多的人,通过每个老师的看法来看我的作品,到最后我得到他们的认可。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就是搞艺术的,不都是这样,不能说我只是自己认为我自己的好,还得是别人也能认同这个。他们认为也好,就代表了很多,大多数人,大多数人都认为好,那判断老师也应该认为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也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我练的变化那么大,一会儿写这个一会写那个,其实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个不停地调试的过程。那么,最紧最慢最高最低最放最收,都练了一遍,到最后有我最擅长拉着带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有了流动的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应对考试的变化。